在小破站居然被推到一个打破次元壁的访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N411s7Uv/
张忠谋提到了“修昔底德陷阱”,去查了一下是指一个新兴大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另一个现存大国的警觉和不安。历史上有18次这样的陷阱,其中有12次导致了战争,有6次没有发生战争,最近的一次就是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关于中美教育的区别,蔡崇信和张忠谋也可以算是最有发言权的了,他们提到中国的职业教育为制造业提供了很好的动力,而美国崇尚的自由思想的精英教育,依然是全球要成为leaders最好的教育。
借口大姨妈彻底掰烂了2天,看了b站上一个关于脑科学&投资和欧洲宗教&科学发展的两个小视频,回想最近在看的穷查理宝典,渐渐好像有点理解查理说的跨学科思维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科学的发展本来也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在科学发展之前,更多的都是“迷信”。所谓迷信,不是指某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指一种对于知识只接受,而不质疑,不独立思考的态度。早期的人民在统治者和大主教的统治下被压抑的人类发展出来的独特的思考的大脑结构(前额叶还是啥的?有空去好好补一下脑科学)。而被压抑久了就有一些哲学家回归早期古希腊哲人追求真理的态度,从而发展起了文艺复兴等运动,才渐渐有了“科学”这种用证据去证明观点的学科方式。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伟大之处不在于里面影响世界的三大定理,更伟大之处在于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的起步。
芒格所说的很多学科比如心理学,没有自然科学那样严谨发展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像自然科学建立之初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而学科分类也本来就是在这几百年发展过程中人为进行的分类,世界本身的运行方式就是跨学科的。
还看了一些企业家的演讲视频,发现很多的企业家也好,科学家也好,投资人也好,更多时候都是哲学家,而哲学不是指具体什么理论,而是“爱智慧“,是”思考“。
端午假完又摆烂一天看了几页《穷查理宝典》,对查理那次“反过来想”的哈佛毕业演讲感触很深,但是更多是对人生而不是投资的收益。单从投资来说,小小了解了一下原来零售行业连锁店的商业模式是早就很清晰也很简单的。就是通过专业的人来做采购而降低零售的成本和提高零售的质量。对零售来说,或者说很多其他行业也受用的就是规模效应。或者可以说是“强者恒强”,你卖一种商品卖的越多,你就能越好的做好这种商品,也就能越便宜的做这种商品。而公司要做的就是通过这种规模效应去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记录一下关于芒格投资哲学里2个思想的小总结:
1. 以公道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要好于以很低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公司;
2. 芒格会花很多很多的精力在对公司的调研上,然后用很大的耐心去等待买入的时机,但是对于卖出时机不会太关注,甚至是长期持有不卖出;
其实这两点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决定卖出时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你因为价值的差价去买股票,你就要考虑卖出时机,而如果你买伟大的公司那你就不用考虑卖出时机了,只要一直持有一直买入,然后相信时间的复利就好了。
这个时代的读书笔记可能也不再局限在“书”这个媒介了,今天看了“章鱼丸”的芯片历史系列,差不多可以算是《芯片战争》这本书的总结和读后感了。也是为了对英伟达和台积电两家公司有更好的理解,也算是对炒股的学习,目的可能是为了赚更多钱,但是过程中那些历史、科技、商业、政治、军事的发展也真的是很精彩很精彩。
=====
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任务。看书是快乐本身,而不是为了得到“成功”。
书单(持续更新):
《聪明的投资人》
《巴菲特致股东信》
《穷查理宝典》
《原则》
《国富论》
《资本论》
《芯片战争》